撰文 / 祝康偉
大部分企業高薪挖角,動機無非是要找救火隊,自然想借重你的絕學,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或做出績效。 生存術 1:探聽新老闆風格 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發現,轉職者在新公司「陣亡」的原因,幾乎如出一轍,就是「不適應企業文化」、「老闆不授權」。尤其,從外商的「權責相符」,轉到本地公司「老闆說了才算」,文化衝擊特別大。 要避免這樣的「悲劇」發生,決定轉職前,就得多下功夫探聽,這是不是一家非常傳統的家族企業?有沒有很多家族成員擔任要職?老闆的脾氣是否情緒化?會不會充分授權?董事會成員是否常來干涉? 另外,有些企業講求效率,把人才當作消耗品,高薪請進來,榨到乾就丟掉;有些薪資福利比較低,但重視組織和諧與人才培育。有的公司要求員工打卡,一切按軍事化管理,升遷以年資掛帥;有些則完全自由,視績效決定升遷與紅利。 甚至,還可要求獵人頭公司說明,這家公司一年間換了幾個主管,每次換人的原因是什麼?以幫助自己做更完整的評估。 生存術 2:權利義務講清楚 安侯企管副總經理曹坤榮比喻,人才仲介就好比「相親」:兩造雙方預先打聽好對方背景,互看合意,準備進入結婚禮堂前,要嫁的一方(人才)得要求要娶的一方(企業主),開誠布公講清楚「權利義務」,未來婚姻才可能美好。 簡而言之,就是以下四點: 1.未來老闆希望你所扮演的角色,權責範圍如何畫分? 曹坤榮強調,如果對方使用「進來了再說」、「讓我們一起打拚」等模糊字眼,求職者一定要設法釐清,求一個明確且量化的說法。以免有些企業主,為解燃眉之火,刻意隱匿公司現況,等踏進大門後,才發現一切走樣,弄得不歡而散。 生存術 3:事先與未來同仁互動 資誠企管人力資源服務組副總鄭雅文指出,挖角過程相當漫長,基於謹慎起見,雙方要經過一連串的溝通面談。 她建議不妨把握面談機會,與對方高階團隊、往後要帶領的下屬,彼此先有互動,觀察磁場相不相近,理念相不相通,未來能不能合作,同時也掌握該企業的問題所在。 她舉例,曾有一位準備跳槽者,在面談中發現該企業的人資主管專業程度不夠,代表組織功能不彰,內部管理可能也有問題,因而打退堂鼓。 生存術 4:全心認同新公司 中央人力資源管理顧問總經理王至中認為,決定跳槽後,至少要待個3~4年,因為從獵人頭公司角度來看,頻繁跳槽是不好的資歷,尤其不到1年就陣亡,代表這個人穩定性不夠,對未來職涯殺傷力非常大,往往會被排除在推薦名單之外。 台灣惠普人力資源處副總吳宜文進一步補充,人資主管都有不成文的默契,對於不斷跳槽的人,特別是管理職級的研發主管,通常會列入拒絕往來戶。 因為,造成他們錯誤決定背後的人格特質很難改變,若錄用後再次見異思遷,就算能力再怎麼優秀,若擾亂到工作氣氛,反而得不償失。 轉職者在心態上,要認同新公司,不要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回憶裡,把「以前我們公司如何如何」掛在嘴邊,尤其比較年長的人習慣用舊方法行事,更難融入新環境。 生存術 5:提防辦公室政治 王至中表示,報到之前,要先打聽公司與老闆的禁忌和偏好,而瞭解禁忌又比偏好來得重要,萬一得罪了人,要修復可比討好一個人來得困難多了。 進入新環境最好廣結善緣,至少別樹敵。對同事不妨施予小惠,先把關係打好。 身為主管者,不要一去就帶一票自己人,否則在別人眼裡,你們就是一群「國王的人馬」。要記住,空降部隊在公司裡,先天就居於劣勢,因為人還沒報到,就已經擋了內部的升遷管道。 如果前手有留下任何未完的工作,不論如何都不要說他的壞話,否則等於連還留在公司裡的人都給罵進去了。 初到新公司的表現,應該「重質不重量」,因為剛開始不熟悉新環境的程序或習慣,難免會有些地方疏漏,與其做得多卻落人話柄,不如只做好一兩件事,先把口碑建立起來,讓大家對你有信心,後續要推動其他事情就會容易得多......
所以,跳槽只是挑戰的開始;是否有本事在新公司立足,才是最大的考驗。究竟要掌握哪些原則,才不致於提前陣亡?
2.要達到什麼樣的績效目標?多久時間內要達到?
3.公司的績效如何決定?搭配什麼樣的獎酬制度?
4.進入公司後,我的未來發展是什麼?